计网特异点

Posted:   October 23, 2019

Status:   Completed

Tags :   计网

Categories :  

Were equations, pictures or diagrams not properly rendered, please refresh the page. If the problem persists, you can contact me.

物理层

  1. 40-8:没有搞清楚这几种传输的区别:
    1. 基带传输:近距离传输,不经过调制就在信道上直接进行的传输,通常用于局域网
    2. 频带传输:远距离传输或无线传输,用数字信号对特定频率的载波进行数字调制,电话系统
    3. 宽带传输:借助频带传输,将链路容量分解成两个或多个信道,每个信道可以携带不同的信号
    4. 同步通信:双方的时钟要调整到同一个频率
    5. 异步通信:时间间隔任意
  2. 41-10:以太网采用曼彻斯特编码,卧槽曼彻斯特的编码效率好低啊…

  3. 41-13:要注意限制条件

  4. 41-15:这道题真的迷倒我了,这两个定理的联系与比较你需要弄清楚:
    • 首先,奈氏准则是在理想条件下的理论,按理来说,最高码元传输速率应该是比这种情况下低很多的,也正因如此香农定理提出来了
    • 香农定理是在有限制的情况下提出的,正因如此,这道题目中,两个定理都是会用到的,两者都产生了限制,但是此题中,香农定理反而超过了奈氏准则,所以两者取最小
  5. 42-22:*

  6. 42-23:注意别把奈氏准则和真实值弄混了

  7. 43-34:虚电路交换不只是临时性的,它提供的服务包括永久性虚电路PVC和交换型虚电路SVC。其中前者是提前定义好的、基本上不需要任何建立时间的端点之间的连接,而后者是端点之间的一种临时性连接,这些连接只持续所需的时间

  8. 43-37、38:这个就完全是做的不熟练了,注意转发分组时延,很重要
    1. 时延:指数据从网络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
    2. 发送时延(传输时延):是主机或路由器发送数据帧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从发送数据帧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该帧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的时间,发送时延 = 数据帧长度(b) / 信道带宽(b/s),而且这还是一个主机的情况下,遇到更多的主机和分组,也不一样,比如说2013年联考真题就分为报文交换与分组交换两种情况
    3. 传播时延:是电磁波在信道中传播一定的距离需要花费的时间,传播时延 = 信道长度(m) / 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m/s),发送时延(传输时延)发生在机器的内部的发送器中,而传播时延则发生在机器外部的传输信道媒体上。
    4. 处理时延:主机或路由器在收到分组时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处理,例如分析分组的首部、从分组中提取数据部分、进行差错或查找适当的路由等等
    5. 排队时延:分组在经过网络传输时,要经过许多的路由器。但分组在进入路由器后要现在输入队列中排队等待处理。在路由器确定了转发接口后,还要在输出队列中排队等待转发
    6. 往返时延(Round-Trip Time,RTT)也是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它表示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方收到来自接收方的确认,总共经历的时延。对于复杂的网络,往返时延要包括各中间结点的处理时延和转发数据时的发送时延
    7. 时延带宽积:时延带宽积 = 传播时延 * 带宽,任何特定时间该网络线路上的最大数据量——已发送但尚未确认的数据,由于有往返时间的要求,在收到来自接收方的确认信号之前(ACK),发送方可以最多发送两个这样的时延带 宽积。如果传送的信息量不能填满这样的“管道”,则链路未被充分利用
  9. 44-4:复用这个概念得搞清楚才行

  10. 54-4:卫星通信有成本高,传播时延长,受气候影响较大,保密性差,误码率高等特点

  11. 55-10、11、12:物理地址MAC是数据链路层定义的

  12. 57-3:好像很重要,贯通了后面的内容,物理层是OSI参考模型的最底层,它建立在物理通信介质的基础上,作为与通信介质的接口,用来实现数据链路实体之间的透明比特流传输。在物理层互联时,各种网络的数据传输率如果不同,那么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 发送方的速率高于接收方,接收方来不及接收导致溢出(物理层没有流量控制),数据丢失
    • 接收方速率高于发送方,不会出现数据丢失的情况,但效率极低

    因此,数据传输率必须相同

    另外,链路层协议可以不同,如果是在数据链路层互联,那么要求数据链路层协议也要相同。

    注意!在物理层互联成功时,只表明这两个网段之间可以互相传送物理层信号,但不能保证互相传送数据链路层的帧,要达到在数据链路层互通的目的,要求数据传输率和链路层协议都相同

  13. 57-6:中继器或集线器有5-4-3规则,表示五个网段,四个中继器或集线器,三个网段为主机段。也就是说,在一个中继器或集线器互联的网络中,任意发送方和接收方最多只能经过四个中继器五个网段

  14. 58-8:集线器的功能是,把从一个接口收到的数据通过所有其他端口转发出去。集线器在物理层上扩大了物理网络的覆盖范围,但无法解决冲突域与广播域的问题,而且增大了冲突的概率

数据链路层

  1. 64-1: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有:如何将二进制比特流组织成数据链路层的帧;如何控制帧在物理信道上的传输,包括如何处理传输差错;在两个网络实体之间提供数据链路的建立、维护、释放;控制链路上帧的传输率,以使接收方有足够的缓存来接收每个帧。这些功能对应为帧界定、差错检测、链路管理和流量控制
  2. 65-2:数据链路层在物理层提供的不可靠的物理连接上实现结点到结点的可靠性传输,控制对物理传输介质的访问由数据链路层介质访问控制子层完成
  3. 78-3:考察的是信道利用率,这个在书上有可以理解的讲解过程
  4. 78-7:这道题求从发送一个帧到接收这个帧的确认位置的时间内最多可以发送多少数据帧。记住那个梯度图,不用弄错发送的情况,发一个帧到收到确认为止的总时间,这段时间内还是在不断发送其他帧的
  5. 78-10:考察滑动窗口的问题,接收窗口的范围有两个限制条件哦
  6. 79-14、15:这道题真的狗啊,你又搞错了题目的考察点,不要把信道利用率和数据传输率搞混好不好
  7. 79-1:有助于理解那个重复到底是怎么个回事,可以看本章疑难点,有讲解
  8. 79-4:最大信道利用率即每个传输周期内每个协议可发送的最大帧数;这道题还考察了发送窗口的大小问题;
  9. 80-6:当发送窗口尺寸到最大时,发送窗口就保证了连续发送,于是信道的吞吐率达到完全速率,与发送端的数据发送速率相等;
  10. 80-7:考察数据帧与确认帧的对应关系;不同的题目,可能对应关系有所区别,需要理性分析,不要理性蒸发;别把往返时延弄错了
  11. 94-2:时分复用TDM共享带宽,但分时利用信道。将时间划分成一段段等长的时分复用隙(TDM帧),参与带宽共享的每个时分复用的用户在每个TDM帧中占用固定序号的时隙。显然,在这种情况下,介质的位速率大于单个信号的位速率;
  12. 95-5:TDM属于静态划分信道的方式,各结点时分使用信道,不会发生碰撞,而其他几种都属于动态的随机访问协议,都采用检测碰撞的策略来应对碰撞,因此都可能发生碰撞。
  13. 95-12:利用公式就好;
  14. 96-15:考察的点太多了,我的妈呀;首先你需要知道,以太网的传输介质详情,对,没错,详情;然后你需要知道以太网规定的最短帧长是64B;Hub是100Base-T集线器,线路传输速率是100Mb/s。
  15. 96-19:CSMA/CA是无线局域网标准802.11中的协议,它在CSMA的基础上增加了冲突避免的功能,ACK帧是CSMA/CA避免冲突的机制之一,也就是说,只有当发送方收到接收方发回的ACK帧后,才确认发出的数据帧已正确到达目的地。
  16. 96-20:令牌环网各站轮流使用令牌发送数据,无论网络负载如何,都无冲突产生,这是它的突出优点。
  17. 97-25:还真不难,不过是你之前知识点没弄明白。
  18. 97-26:CSMA/CD适用于有线网络,CSMA/CA广泛应用于无线局域网。
  19. 97-27:好好看看协议,别弄错了小伙子。

Comments


😅 Commenting is disabled on this post.
You can use extended GitHub flavored markdown in your comment. Commenting FAQs & Guidelines